戏剧海报设计一直是闲暇之余的爱好,
自2016年以来,为各类戏剧剧作设计过系列概念海报作品,其中以椎·剧场合作为最多。
尤其偏爱矢量图形概括风格的形式,通过巧妙的图形设计,传递每个剧目的戏剧内核。
 
该系列持续更新中......
 
 
血色婚礼中的沉默 C
El SILENCIO EN BODAS DE SANGRE
国际合作当代弗拉明⼽戏剧
制作:VertebrART & JUST ART ASSOCIATION
 
海报概念:
倒流的血液,自下而上的花瓣明暗,标题组成的倒置十字架,都暗示着颠倒的构图,翻转后,这分明是朵带血的枯萎玫瑰。
 
改编自著名西班牙诗人、剧作家Fedrico Garcia Lorca的经典剧作《血婚》,作品写于1932年,是Lorca根据1928年发⽣在西班⽛阿尔梅⾥ 亚的⼀个真实事件改编。 已婚的雷奥纳多得知昔⽇的情⼈即将结婚,于是在婚礼当天赶到新 娘家中,与旧情⼈叙旧。婚礼中,他们越发觉得多年的爱⽕因为这次重 逢而复燃,并⼀发不可收拾,最终⼆⼈决定私奔。新郎得知后,追⾄森 林⾥。谁料,⿊夜中,命运和死神正联⼿计划着⼀场不可挽回的结局…
 
血色婚礼中的沉默 B
El SILENCIO EN BODAS DE SANGRE
国际合作当代弗拉明⼽戏剧
制作:VertebrART & JUST ART ASSOCIATION
 
海报概念:
腐烂的玫瑰似旋涡般暗自沸腾,爱或欲望?将人拖入深渊。
 
血色婚礼中的沉默 A
El SILENCIO EN BODAS DE SANGRE
国际合作当代弗拉明⼽戏剧
制作:VertebrART & JUST ART ASSOCIATION
 
海报概念:
湮没的时光中,一对私奔的马上人驻足,红色的匕首图式,暗示悲剧的命运无可回避。
 
 
 
 
呼吸
椎·剧场出品 话剧
 
海报概念:
城市中的情侣,如站立在跷跷板上小心翼翼地摸索爱与生活的种种平衡。
 
在英国作家麦克米伦(Duncan Macmillan)的戏剧作品《呼吸》中,时间和空间在两个角色不间断的对话中飞速地转换着,这种近乎歇斯底里的飞转节奏让观者甚至无法跟上场景转换的逻辑,然而这也正如现实的残酷,你还来不及为下一步的行动作出思考,未来就以你所担心的图景在眼前变成了过去。
 
她是一个在读女博士,他是一个自由音乐人。他们看纪录片看艺术电影,他们分类垃圾保护环境,他们购买公平贸易产品抵制连锁。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以社会传播的各种正向准则,不断向彼此确认这样的自己是否算是“好人”。
一场在宜家开启的关于“孩子”的谈话炸出了这对年轻情侣潜藏的焦虑。
生个孩子是否只是顺从了人类七千五百代人世代相传的生存机制?这个星球已经承载着70亿人,资源日益匮瘠,养个孩子等于向这个世界释放了一万吨二氧化碳,堪比埃菲尔铁塔的重量比三十六年日日飞行往返北京上海留下的碳足迹还要多。生一个孩子是否算是雪上加霜?
学业结束后的事业是否真的能有美好的前景?是否只有稳定的职业才能养育好一个孩子?女人生育的痛苦男人无法感同身受,一个孩子的加入是否会给日后的生活带来种种限制?个人的未来、世界的未来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未知,在重重种种的担忧之下他们无法为当下做出任何决定。
 
默默
MOMO 
椎·剧场出品 话剧
 
海报概念:
时间的沙漏中,浮现的是黑色童话的主角名字,关于时间的秘密,将被掩盖或是揭示?
 
德国当代最知名的作家之一米切尔·恩德(Michael Ende)在他所著的《momo》(中文译本名为《毛毛》,话剧名《默默》)里,讲述了一个独自居住在荒废剧场中的名叫默默(万茜饰演)的小女孩,和一群在灰老大(葛优饰演)统领下的时间盗贼,“争分夺秒”上演了和时间窃贼间不可思议的故事
 
《momo》是一本对“时间”充满哲思的“童话小说”,1973年问世,获得过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它在全球翻译成40种不同的语言,在中国被翻译成为《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不知来自何处的小女孩,由于城市里的人们受无处不在的灰先生蒙骗,醉心追求所谓合理化、机械化的生活,于是这个小女孩默默冒着生命危险,找到时光老人,进而发现了世界和人类的最大秘密
 
副作用
THE EFFECT 
上海戏剧学院出品 话剧
表演系2016级实习剧目
 
海报概念:
红色漂浮的大脑安静上升,悬挂了绞刑的绳索,荒诞而轻飘,正如抑郁症的症结。而药物的副作用,带来的是否只是如气球这般看似美好,实则逐渐无力而窒息。
 
编剧Lucy Prebble以精鼎公司的医疗事故改编成代表作《副作用》,迄今为止,全球有十几个国家购买了这个作品的版权并进行了排演。
导演李芊澎说:“这个戏有趣的地方,在于把理性、资本、工业,以及感性、本能、爱这两大部分的对立和矛盾,用一个简单的医学实验过程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观众和剧中角色一同进入迷惑,随着剧情发展会一度被带入尝试用理性去分析爱的坑,‘爱’的‘病理’是什么?”
 
《副作用》是一部医疗题材罗曼史,两位年轻的志愿者康妮和阿伦,参加了一场抗抑郁药物测试。主持抗抑郁药作用测试的洛娜医生,一生中曾多次严重抑郁,并且对通过药物“治疗”抑郁保持强烈怀疑;她的上司兼前任,贺怀恩医生则秉持着完全相反的态度。实验步步推进,志愿者康妮和阿伦不可自抑的陷入爱河,而他们同样困惑于这是因为真正的“爱”,还是药物的副作用……故事逐渐达到高潮,参与测试的医生和志愿者生理和精神上发生巨大转变,超出了药物测试本身的主要目的——而真正动人的“副作用”展现在观众面前。
 
小马驹
THE LITTLE PONY
椎·剧场出品 话剧
 
海报概念:
水晶球在工业化的流水线传送带上,被不断的生产,精致而脆弱,偶尔产生的异类,是产品残次还是本就独一无二?当代家庭教育的目标困境,是否就如这追求精致实则易碎的水晶球?残次的产品可以丢弃,但破碎的心灵却如何治愈?
 
本剧改编自2014年美国一场真实的校园霸凌事件,关注受害者家庭中的沟通甚至争吵。椎·剧场将校园霸凌问题投射至舞台之上,呼吁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教育与疏导。
 
椎·剧场新作另辟蹊径,关注的是这场校园霸凌事件的背后——受害者父母的针对这件事的矛盾与沟通。由西班牙作者Paco Bezerra执笔编写《小马驹》剧本,以2014年北卡罗莱纳州那场“小马宝莉”的真实悲剧为原型,将校园霸凌现象并引发的一切人性矛盾与分分合合重现舞台。在这部戏中,作者有意增加了对空间的非现实性描写,将这个故事进行丝丝入微的剖析。被霸凌孩子的父母之间对话不断深入,空间也随着父母之间沟通的断裂,不断溶解、扩大。“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世界是我们心灵的投射。“这是剧中人物从一本书中引用的一句话,舞台的现实成为内在状态的真实写照。
 
洪水
THE FLOOD
椎·剧场出品 话剧
 
海报概念:
固化破碎的石膏头像如残骸般浮现在旋涡中,即将被吞噬。洪水,始于记忆的决堤。
 
《洪水》是澳大利亚著名编剧Jackie Smith代表作品之一,荣获澳大利亚特里克·怀特编剧奖,并冲击7项澳大利亚戏剧大奖,包括Cabaret Award杰出贡献奖、《苏格兰周日报》“最热门节目”,澳大利亚艺术理事会剧院奖、澳大利亚绿屋奖等。《洪水》被外媒称赞为“一部黑暗而巧妙的澳大利亚式哥特风格代表作”的作品。而在导演Moira看来,该剧不仅有着对于人性的深入刻画,同时具有极强的黑色幽默。所有角色相互交谈、争吵、争执的方式,会让观众莞尔,你说这是幽默,又在这样的关系中和角色身上仿佛能看到他们自己或者身边的家庭关系的影子。
 
《洪水》讲述了在一处废弃的牧场里,年迈的母亲和大女儿桃乐茜共同生活着。牧场坐落在小河旁边,河水不断上涨,仿佛随时要将牧场淹没。在这样一个夜晚,离家多年的小女儿凯瑟琳突然回到家中。迎接凯瑟琳的并不是亲人久别重逢的温馨和喜悦。相迎接凯瑟琳的并不是亲人久别重逢的温馨和喜悦。相反,幽闭的空间渐渐地被周围的雨水和腐烂的味道吞噬,一场即将到来的洪水让每个人绷紧了神经……父亲在多年前一场洪水中“丧生”,神志不清的母亲一口咬定“是我杀了你爸爸”;大女儿桃乐茜因为照顾母亲而不堪重负,饱受折磨,只想让妹妹凯瑟琳“快滚”;小女儿凯瑟琳,一心想探寻父亲“失踪”的真相。尖锐的家庭矛盾,也在困于洪水中的陋室里爆发了。 面对年迈已经有些糊涂的妈妈,两个女儿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抄写员巴特比
TBARTEBY THE SCRIBER
椎·剧场出品 话剧
 
海报概念:
抄写员在屏风后与世隔绝,只有一扇窗遥看外界,"我倾向于不" 成为他独一无二也是仅有的话语。
 
《巴特尔比:一名抄写员》是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在完成了他那部享誉世界的名著《白鲸》之后写下的第一篇作品,由德国导演博立新·冯·珀泽(Boris von Poser)编导的《抄写员巴特比》也是该小说第一次以话剧的形式在中国上演。
 
《巴特尔比:一名抄写员》小说简介:在19世纪末的美国华尔街上,一个律师事务所的老板雇佣了一位名叫巴特比的年轻人为自己抄写文书。最初登场的巴特比少言少语、工作勤奋,律师老板对自己找到这样一位靠谱的雇员暗暗得意。然而很快他就感受到了巴特比与众不同的怪异:巴特比不与办公室中的其他同事主动交流,面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也只会做最简短的回答,他从不离开办公室,总是待在属于他自己的那个屏风后面小小的角落里。在那个没有打印机的年代,抄写员巴特比就像一台被安置在角落的复印机器,安安静静地吐出一页页抄写复制的纸张,浑身上下透出一种与喧嚣繁闹的华尔街格格不入的隐士气。
 
爸爸的床
PAPA'S BED
椎·剧场出品 话剧
 
海报概念:
母亲去世后,父女的亲情关系,岌岌可危。正如堆叠到极致的抽木块游戏,在不停地试探与胶着后,下一秒似乎就会彻底倾覆,又或在崩塌的边缘再次试探...
 
《爸爸的床》是荷兰当代著名剧作家玛格内·范·登·博格的代表作,这部戏用24通电话艺术化地反映了面对老龄化社会的现状,亲情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纽带。
 
在56页长的剧本里,父亲和女儿未曾见面。
他们只是打电话,在电话里交谈、讨论、争吵、沉默。有时候只是语音留言。有时候你打给我,我没有没接到,有时候又是联系不到你。或者又有的时候,只是不想接电话。
对话总是绕着一个似乎能感觉到,却徘徊在它周围的主题进行。不想碰触、不能碰触的时候,只好聊天气。
一个失去了妻子的丈夫,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女儿。电话的那边,听不到啜泣与哽咽。同样失去了亲人的两个人,面对悲伤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母亲离世三个月后,父亲已经再婚,他要处理旧家具、旧照片,在重新开始的生活里,新的伴侣需要新的空间。女儿的思念和记忆还留在曾经的那栋房子里,连桌椅碗筷都是她要保留的,只有那张床,她要扔掉。在母亲刚刚去世的那些日子里,在思念最翻涌的深夜里,她曾经躺在父亲的身边,陪他度过最难熬的时光,她曾经和父亲一起躺在那张床上。别的物件都要留在曾经的家里,只有那张床,必须扔掉。然而,父亲却不这么认为.....